核心提示:一、痰浊的文献考证1.始见于《金匮》,专有“痰饮咳嗽”篇。2.详述于《景岳全书》首先区分了痰与饮。提出痰为脏腑的病理产物,白津液气血所化。辨证上将痰分虚实两类。治疗上抓本(风火、虚实)。3.《医宗必读...
一、痰浊的文献考证1.始见于《金匮》,专有“痰饮咳嗽”篇。
2.详述于《景岳全书》 首先区分了痰与饮。提出痰为脏腑的病理产物,白津液气血所化。辨证上将痰分虚实两类。治疗上抓本(风火、虚实)。
3.《医宗必读》主张脾失健运则生痰。
4.《医贯》认为肾亏生痰。
5.《医门法律》提出肺失治节也可聚痰。
二、痰浊的辨证论治
1.局部肺痰
寒痰凝肺:温肺化痰法——杏苏散
热痰表肺:清肺化痰法——清气化痰丸
顽痰恶肺:润肺化痰法——百合固金汤
湿痰壅肺:燥湿化痰法——二陈汤
2.全身流痰
痰迷心窍:涤痰开窍法——涤痰汤
痰停少阳:解郁化痰法——温胆汤
痰遏中焦:苦温燥湿法一一平胃散
痰滞经络:软坚化痰法——消疬丸
痰注四胰:通络化痰法——补阳还五汤
3.痰浊的诊治经验
(1)辨有形痰的寒热,以色来分,白为寒,黄属热。关键不在色白。在质稀薄为寒,粘稠属热。以三子养亲汤为基本方。
(2)治有形痰的前提:“治痰之则,必须燥脾”不离二陈汤。
(3)抓无形痰的主证:头重、胸闷、口粘,呕恶、苔腻、脉滑。舍症从苔,但见苔腻一证便可定性。化痰、豁痰、涤痰为则,温胆汤为主方。
(4)疗无形痰的加味:顽痰不化、食痰难消、风痰蒙窍、痰火扰心、痰瘀互结、虚痰夹杂(肺虚、肝虚、肾虚)
(5)析温胆汤的方义: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胆腑);后世加云苓,主治“气郁生涎”。
原方温热药4味合10两,凉药2味合4两,总方为辛温为主。“温”字含义有三:一是旺盛激发胆的功能;二是顺其胆性;三是能系胆之温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开始,减生姜用量,增入云苓,组成温胆汤。寒热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清热而不寒,辛温而不热,化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腻,为治痰之主方。温胆汤的辨证要点是;口粘、胸满、纳呆心悸、苔腻、脉滑。加减:热痰、寒痰、顽痰、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眩晕、高血压、冠心病、甲亢。化裁方药有4首:黄连温胆汤、蒿芩清胆汤、涤痰汤、十味温胆汤。
4.瘀血的文献记载
(1)始于《内经》“恶血当泻不泻,还以留止”“血实宜决之。”
(2)奠基于仲景: 《金匮》首先应用“瘀血”病名。《伤寒》详述蓄血、血结证。创制桃仁承气汤等效方活血化瘀。
(3)演进于隋唐:《诸病原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将瘀血列作血证积聚的重要病机,也扩充了活血化瘀的方药。
(4)发展于宋元。
(5)形成于清代;王清任总结瘀血学说,创逐瘀汤,又提出补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叶天士倡导“逐络”法。唐容川提出“祛瘀生新”说。周学海提出“因瘀致虚”说和 “祛瘀补虚”的治则。
5.瘀血的因果
成因——外邪、七情、出血、外伤、伤正。后果——血虚、血溢、癃瘕、水肿、郁证。
6.瘀血判断指标 局部血结证、全身血滞证、离经血溢证。
7.瘀血的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理气化瘀法——血府逐瘀汤
寒凝血瘀:温经通络法——当归四逆汤
热结血瘀:凉血化瘀法——桃核承气汤
气虚血瘀:补气活血法——补阳还五汤
阳衰血瘀:温阳化瘀法一一急救回阳汤
阴亏血瘀:育阴化瘀法——通幽汤
8.瘀血的诊治经验
(1)益气调血:理气以化瘀与肝密切;补气以活血与心脾密切。
(2)通络化瘀:温经以活络,温则消而去之;化瘀以通络,痰去则肿消;搜风以通络,风去则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