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各种病因,尤其是肝炎病毒所致的肝脏炎症多为弥漫性、慢性肝脏损伤,部分患者虽经多种药物长期治疗,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的下降有时仍很困难,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本文观察了中成药双虎清肝颗粒在慢性乙型肝...
各种病因,尤其是肝炎病毒所致的肝脏炎症多为弥漫性、慢性肝脏损伤,部分患者虽经多种药物长期治疗,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的下降有时仍很困难,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本文观察了中成药双虎清肝颗粒在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治疗中降酶、退黄的作用。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为2006年6月-2007年3月在我科的住院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2例,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入选条件:(1)16-72岁,性别不限;(2)所有患者均经2个月以上常规保肝治疗,也用抗病毒药物,ALT及TBiL仍未正常; (3)ALT>正常2.5倍(60u/L), 和/或TBiL>正常2倍(34umd/L)。
1.2 分组及治疗方案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情况见表1,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和病程方面均相近(P>0.05) 。治疗组给予常规保肝药物治疗及加用双虎清肝颗粒,24g/次,每日二次冲服,对照组仅给予常规保肝药物治疗,两组均不服用含有双虎清肝颗粒同类成分(双花、虎杖、黄连、法半夏、丹参、枳实等)的药物,疗程2个月。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每月及治疗结束时分别检验血清ALT、TBiL、血常规、肾功能,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
ALT<40U/L和/或TBiL<17umol/L为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之间ALT或TBiL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之间ALT、TBiL的复常率的比较采用X平方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组间ALT、TBiL的变化及复常率:见表2。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ALT、TBiL平均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ALT复常率也有显著差异,但TBiL复常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ALT的平均水平及复常率均无显著差异,但TBiL的平均水平及复常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能耐受治疗,未见不良反应。对于大部分便秘的患者,服用双虎清肝颗粒尚可以起通便的治疗作用。
3 讨论
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损害、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等均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尤其是慢性HBV或HCV感染在我国是最常见肝脏慢性疾病,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部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保肝治疗,ALT及/或TBiL仍持续低-中度升高、治疗尤为困难。本组资料观察了双虎清肝颗粒在治疗这类患者的降酶、退黄治疗。
双虎清肝颗粒主要成分为双花、虎杖、黄连、丹参、法半夏、瓜萎,具有清热利湿、化痰宽中、理气活血作用。本组资料显示在用双虎清肝颗粒治疗1个月后,ALT及TBiL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且ALT复常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表明双虎清肝颗粒对肝损害有良好的修复。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ALT的平均水平及复常率无显著差异,表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及休息时间增加,肝脏负担减轻,炎症修复,ALT常可逐渐恢复正常,而TBiL的平均水平及复常率差异显著,表明双虎清肝颗粒可明显促进TBiL水平的下降,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越明显,对于经过治疗后胆红素仍处于低-中度升高的患者,常可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