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确诊的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并作为纳入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单盲等研究方法,以疼痛变化、肩关节活动范围变化、影象改变等为指标,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和操作规范,以及临床安全性、病人依从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疾病简介: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痛和活动受限为特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肩部的疼痛以及后期伴有关节功能障碍。
适应症:
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粘连前期和粘连期)
禁忌症:
1、年龄在65岁以上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
2、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长期服用(接受)其它药物(治法)以及采取综合治疗者;
3、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特 色:
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易操作,经济。
治疗方法简介:
1、使用器械:LH202H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2、首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先对其进行痛阈及肩关节活动功能水平测定并记录;
3、取穴:肩周炎患侧穴位——肩前与肩,外关与合谷;
4、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5、操作: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二穴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隔日治疗;
6、每次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痛阈及肩关节活动功能进行再次测定和记录;
技术关键环节:
1、A输出端连接病灶侧的肩前与两穴。B输出端连接于远端外关与合谷两穴。连接完成后,渐次增加各输出端的强度直至适量;
2、痛阈测定避免患者的主观因素和操作者的诱导因素;
3、肩关节活动范围测定肩部内旋、外旋测定时,肩外展达不到90°时,采取最大外展。所有操作避免患者保护性耸肩行为;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研究过程中未出现晕厥、皮损等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严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者,如系本实验干预措施所引起,应立即停止治疗,采取相应纠正措施,并进行详细记录。
经济学评价:
和针刺或电针相比,经皮穴位电刺激电极不刺入机体,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无皮肤过敏现象出现,没有皮肤损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因而在临床上更易为患者接受。其次自粘皮肤电极可反复使用,减少了应用电针治疗或药物治疗时的费用消耗,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试验结果显示,对于瘀滞型肩周炎患者,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达到与电针相似的治疗效果。因此,认为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比较适宜推广的诊疗方法。
配套材料:
LH202H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北京医科大学研制,北京华卫产业开发公司生产。
临床研究结论:
临床研究显示,瘀滞型肩周炎患者经过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后,总体疗效达到96.67%,疼痛指数下降62.37%,肩关节活动改善(四项指标总分提高)42.42%。肩关节活动比治疗前明显改善,与电针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别,提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周炎可达到与电针等同的疗效。从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别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瘀滞型肩周炎的治疗观察看,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对粘连前期的镇痛作用明显,对粘连期肩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