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孔伯华老师毕生恪守辨证论治与因病施药两条原则。我在他的影响与教导之下,严循师志,也悟到了其中的某些道理。1962年,我应邀去天坛医院会诊,患者是一名刚满6岁的吴姓女孩。家长述清晨5点左右发现孩子突然...
孔伯华老师毕生恪守辨证论治与因病施药两条原则。我在他的影响与教导之下,严循师志,也悟到了其中的某些道理。1962年,我应邀去天坛医院会诊,患者是一名刚满6岁的吴姓女孩。家长述清晨5点左右发现孩子突然昏迷,接着出现喷射性呕吐,双目紧闭,嘴唇青紫。8时许送到医院,患者在路上已停止了呼吸。急救室赶忙进行抢救,11时左右患儿浑身皮肤发青,脉搏基本停止跳动。经脊髓化验确诊为乙型脑炎并脑疝。当时医院凡能使用的抢治手段,全都使用上了,仍未能使患儿脱险。家长见状,痛哭失声,医生对此也叹无良策。我查看病情之后,觉得患者似乎还有抢救过来的可能。中医认为,“多病无元身,久病无元气”,元气乃生命之本。这个小患者既非“多病”又非“久病”,加上童稚之年生机盎然,元气未失便有可能促其生机。目前的状况只是脑功能障碍所致。中医学上管脑叫“髓海”,脑对全身神经系统有主导作用。这位小患者的呼吸停止与昏迷,都是“髓海”功能失灵所致,要想使之复苏必须直接作用其髓海。给药已无可能,针刺或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我想起人体后面主管心动和呼吸的中枢穴位“脑户穴”,此穴历来被医家视为禁区,不可擅动。但是我想,眼下患者已停止呼吸数小时,不能安常守故了,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即辨证论治。于是我征得家长同意,大胆地从患儿脑户穴下针抢治。针深至1寸时,患儿突然深呼吸了一下,接着我用捻针法连续刺激。行针1分钟后患者呼吸了2次,继续捻针,并上下反复刺激,呼吸逐渐恢复,1分钟由2次增加到4次、6次……心动也开始加强加快,1分钟由1次增加到5次、10次,直到正常。此时,小女孩神志虽略有清醒,但双眼仍然微闭,基本处于昏迷状态。当天,我接着应用九节菖蒲、川郁金、藿香、佩兰、局方至宝丹等数十味中药,给患儿煎服或冲服,以后又不断变换剂量,患儿终于由昏迷转为清醒,后来病愈出院未留任何后遗症。第二年上学念书,其智力与一般儿童无异。家长对此感叹不已,特意给我送来一面锦旗,以表示感谢。
通过这个病例我认识到,对前人的经验应该继承和遵循,但更应该发扬,发扬才是最好的继承。一味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使传统失去光彩,这是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