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则引起心绞痛发作;心肌严重的、持久的缺血缺氧,则引起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急,合并症多、死亡率高是其主要特点。西医将心脏比喻成泵,说明是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脏器。
中医对心脏的认识,《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说明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也是生命的根本所在。
《灵枢•厥病篇》“厥心病…心间通,动则痛益甚。”又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多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综上所述,说明冠心病绞痛,心肌梗塞属于医“厥心痛”“真心痛” “胸”“心痛”之范畴。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胆固醇沉着,管腔狭窄,痉挛、堵塞所引起。《素问•经脉别论篇》“食人于胃,浊气归心,精于脉”说明古人已认识到,胸痹心痛的产生与饮食因素关系密切。
冠心病心绞痛,是同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引起的,愈后好,而急性心肌梗塞,是持久地缺血缺氧引起愈后差。《诸病源候论》“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寒所乘,不伤正经者,亦会心痛则乍间乍甚,或发病不死。”说明古人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认识到真心痛使心脏直接受邪,愈后差,厥心痛,是心痛反复发作而一般不会死亡。
心痛主证是“痛”其主要病理是脉不通,治疗时在临症的基础上加活血通络药。近代许多学者从血液流变学方面进行了研究,如东直门医院观察了一组冠心病病人,包括心绞痛63例,急性心肌梗塞26例的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与正常血相比,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均增加,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红细胞压积增高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液黏度异常增高,红细胞凝集必增高。上海第一医学院观察356例急性心肌梗塞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心比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明显增大,故在治疗上主张抗凝治疗、溶栓治疗。
二、心痛的基本病机
正虚邪实,正虚系指气虚、阳虚、阴血不足;邪实为血瘀、痰浊、寒凝、气滞致脉络瘀阻。临床总结归纳为五型辨治。
-烦劳过度→劳伤心脾→心气虚→气虚血瘀
失于温熙 流动无力 心
脾肾阳虚 心阳虚 阳虚血凝 系
心血不足→阴虚血阻 脉→心痛
年老体弱< 络
肝肾阴虚< 瘀
心气虚斗气虚血瘀 阻
肥甘厚味太过→湿热内生→阻遇心阳→心阳不振
-神志不遂→肝气不舒→气滞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