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资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为2006年7月~11月收治的患儿,年龄3个月~3岁,临床表现为每天大便3~20次,稀水样大便,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少量黏液奶瓣样便或不消化食物,多轻度脱水,呕吐、发热,病程≤2...
1.资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为2006年7月~11月收治的患儿,年龄3个月~3岁,临床表现为每天大便3~20次,稀水样大便,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少量黏液奶瓣样便或不消化食物,多轻度脱水,呕吐、发热,病程≤2天。
2.治疗方法
透骨草50g,肉桂5g,吴茱萸5g,藿香5g,附子5g,川椒5g,石榴皮10g。
用法:放入药加水4000ml煮开后,先熏后洗(大便日10次以下)泡15分钟,(10~20次,泡20分钟,日2次)。同时,给糖盐水100ml口服,小儿复方磺胺甲唑颗粒,3个月~1周,1次1/3~1/2袋;1~5岁,日1次1袋,日1次。
婴儿健脾散:1~3岁,1次1~2袋,周岁以内半袋,日2次。以上疗效不佳可针刺中脘、足三里、四缝,外感寒邪加合谷,如食积滞加建里。
3.疗效标准
①痊愈:用药后24小时内粪便性状恢复正常,发热呕吐症状消失;②显效:用药48小时内,大便日3次;粪便性状及水分明显好转,其他症状基本消失,③有效:用药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其他症状恢复正常。④无
效:用药72小时内粪便次数及其他症状无明显好转。
4.结果 30例中痊愈15例(50%),显效10例(33%),有效3例(11%),无效2例,总有效例94%。
5.讨论
小儿腹泻为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外感淫邪,内伤饮食,脾胃气虚而诱发本病,且以夏秋多见。又因小儿服药困难往往使病情迁延难愈或加重。中药透骨草、肉桂、吴茱萸、藿香、附子、川椒、石榴皮,能温中散寒止呕,暖脾胃、敛肠止泻。婴儿健脾散有健脾消食止泻之功效,小儿复方磺胺甲嗯唑颗粒,对肠肝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中脘为腑之会穴,足三里胃经合穴,四缝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之经验穴及有消食积除胀满健脾胃作用,所以内外合用不但效果好,患儿也于易于接受,且简便易行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基层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