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根据对小儿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自拟清热消积散结合临床辨证。50年间治疗小儿食滞高烧病436例。观察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儿308例,占总数的70.6%,女孩128例,占总数的2...
根据对小儿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自拟清热消积散结合临床辨证。50年间治疗小儿食滞高烧病436例。观察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儿308例,占总数的70.6%,女孩128例,占总数的29.4%,年龄最大的6岁,最小的11个月。平均年龄3岁零5个月。
所有患儿均经过血常规化验,化验为正常;全身及口腔无红肿。
2.中医分型
(1)全身发烧,体温在摄氏38℃以上,纳呆,腹痛或干呕,脉数有力,舌质红绛,苔黄厚腻,口渴欲饮者为阳明胃热型者106例。凡为水谷饮食停留于胃,食结胃府蕴蓄热邪而致热邪直犯阳明故高热不
退,口干喜饮。
(2)体温摄氏38℃以上,鼻干,咳嗽,舌质绛,苔黄有芒刺,腹痛拒按,烦躁,纳呆,甚则哭闹者,为糟粕积滞于大肠郁热犯肺,而致鼻干咳嗽者330例。
3.治则与方药
方药组成:炒积壳6g,厚朴5g,炒谷芽9g,鸡内会9g,焦四仙各6g,陈皮5g,甘草6g,白术4g,云苓5g,扁豆6g,莱菔子6g,雷丸8g,木香5g,大黄8g,僵蚕6g,蝉蜕6g,姜黄6g共20味中药组成。阳明胃热型者原方加石膏10g,知母5g。大肠郁热犯肺者原方加杏仁6g,射干5g,川贝母8g。每日1剂,水煎2次,分6~8次随粥食。436例只有8例未愈,总有效率为99.98%
4.病案举例
2004年有11名小儿在县、市医院住院输液18天,高烧不退,无法治
愈来我所就诊。每人服清热消积散3剂后体温正常,食欲增加,腹痛消失,大小便畅,无任何不适。
5.体会
中医认为,凡小儿都有食不以应时,饮不制冷热,常嗜吃零食,爱喝饮料,不时导致食滞。古人有“小儿纯阳而阴不足”之说,过饮过食随时引发食滞高烧。因为小儿喜爱冷饮,嗜吃零食,多饮多食的恶习。中医认为饮食停留于胃,糟粕积滞于肠,形成脾不能运化,胃不能受纳,饮食宿胃而不能下传大肠变化排泄,胃府蕴蓄热邪直犯阳明而致高烧、纳呆,
腹痛拒按,口渴喜饮。糟粕积滞于大肠,不能传道变化排泄,形成郁热之邪气。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郁热,热邪犯肺,形成内热上冲灼射肺脏而致鼻干、咳嗽、高烧、腹痛拒按,烦躁哭闹是下有实热积聚,上有热邪扰神所致。用清热消积散通涤肠胃,脾复运化还胃受纳,令大肠传道变化排泄,使胃肠通畅引热邪由下焦而出,高烧自退,脾胃调和则病除而安。